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继往开来,开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新局面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布者:产业用及无纺布展 | 发布日期:2016/7/11 10:57:30
  李陵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
  
  我受三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2011年3月成立迄今五年期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重点子行业成长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行业较好地承担起我国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任,并成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主要途径之一,已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和横跨诸多领域的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安全防护、农林渔业等民生领域以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届理事会期间,在中纺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认同和帮助下,协会努力践行服务模式创新、服务链条延伸、服务能力提升和服务价值体现,全面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廉洁型协会建设。通过务实工作,协会已经建成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标准服务平台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协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行业服务能效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在"专业与专注、深入与深耕、求新与求变"的诉求下,协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2012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协会,2014年、2015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先进单位,201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一、三届理事会期间行业发展成就回顾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1.产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到2015年末,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同口径工业总产值近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8.9%,年均增长11.1%;纤维加工总量1341万吨,比2010年增长63.2%,年均增长10.3%,其占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5.3%,比2010年提高5.3个百分点;行业出口总额达207.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80%,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6.12%,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产量440万吨,比2010年增长155%,年均增长20.6%。
  
  2.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5年底,行业内已有示范产业集群13家,比2010年新增8家,合计经济规模超过1500亿元。各集群在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和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明显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3.国际竞争优势日趋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球25%以上,品种门类广泛齐全。行业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子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业内骨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以上,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优、新"的品牌企业。
  
  (二)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基础技术研究进步明显。国家863计划"国产碳纤维织物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突破了结构增强、医卫防护、蓬盖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在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高温烟尘滤料的设计加工技术和滤料失效机理研究,为高效复合滤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纺粘熔喷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原料选择实现多样化,拓展了产品的应用空间;织物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大幅提高了纺织基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2.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国产纺粘生产线工艺速度突破400m/min,多种工艺、多层复合的非织造技术实现产业化,提高了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综合性能和生产能力;超宽幅重磅织物的技术突破,提升了土工、建筑、过滤和造纸毛毯等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效能;多轴向经编碳纤、玻纤复合织造及连续热塑成型技术,促进了高性能复合材料在风电叶片、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的应用;高性能纤维立体成型织物促进了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事业的快速发展;聚四氟乙烯发泡涂层技术实现了高温滤料和膜结构永久建筑材料的产业升级;湿法成型工艺制造的芳纶纸及其蜂窝材料,已作为航空、军工、高铁列车等产品的减重和绝缘材料。
  
  3.行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行业内骨干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3%,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总用量超过10万吨,比2010年翻了一番。过去的五年,全行业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100余项,新增院士工作站超过10家,众多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4.绿色制造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工艺技术持续改进,2015年非织造布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先进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水回用率达到95%,超纤合成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二甲基甲酰胺回收率达到99%;可冲散、可降解、可堆肥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开发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助推蓄力;产业用纺织品再生纤维和废旧纺织品使用数量达到180万吨,占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的13.4%;聚苯硫醚、芳纶等废旧高温滤袋回收再利用技术和产业化取得突破;高强纤维绳索部分替代钢丝绳索减少了用钢量和碳排放;纺织基结构增强复合材料助力系列产品的轻量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应用领域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三)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市场广度深度并进。
  
  1.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去5年,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13.6%。纺粘熔喷医卫用非织造布实现在线、离线复合,提高了产品"三抗"等性能;经编疝气修补网、软组织修补材料、针织结构人造血管等产品已进入应用或临床试验阶段;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生产的医卫产品具有环境友好性能;细菌纤维素低成本制备技术,为医用及功能纳米纤维素产品规模化制备和应用奠定基础。
  
  2.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过去5年,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14.7%。袋式除尘技术使细颗粒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m?,甚至达到超净排放标准,滤袋寿命达到4年以上;燃煤电厂袋式除尘技术应用比例由10%增长到25%,垃圾焚烧袋式除尘应用比例达到100%;滤料开发项目入选国家强基示范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助;水过滤纺织材料及膜材料组件已大量应用于污水、废水和循环用水处理系统。
  
  3.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过去5年,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14%。双向加糙防滑复合膜的开发,使南水北调工程提高了工程质量和速度;高强度丙纶土工布的研制,提高了土工材料在碱性土壤环境下的持久耐化学性能;宽幅聚酯长丝纺粘非织造胎基产品提高了防水材料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并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阻燃高强经编聚酯格栅提高了煤矿支护系统效率和作业面的安全性;带有光纤传感器和监控系统的智能土工材料,可提供土壤加固、结构安全监控和预警等一体化功能解决方案。
  
  4.交通工具用纺织品。过去5年,交通工具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9.2%。国产芳纶蜂窝芯材批量应用于高速列车和大飞机项目;车用芳纶管路系统、安全气囊布、安全带等产品实现国产化;高性能连续纤维和长、短丝增强热塑热固材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非织造车用内饰材料替代传统机织和针织内饰面料,具有更加良好的性价比;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于车内填充减震隔音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过去5年,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8.7%。新型消防服和抢险救援服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高性能军警战训服具备多重防护性能;复合结构生物防护面料可有效阻止病毒侵入且透湿排汗性能持久;国产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复合织物可满足核生化防护服技术要求;高层住宅应急逃生、矿山救援、海洋工程等高性能绳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6.结构增强用纺织品。过去5年,结构增强用纺织品行业年平均增速达13.7%。半刚性电池帆板经编材料,为"天宫一号"卫星大幅减重;玻纤和碳纤复合材料减轻了风电叶片重量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大直径高压软体输、储管罐已用于国防军工和应急抢险;大飞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实现批量化生产;碳纤维复合芯材导线在输电线路中得以广泛应用。
  
  7.其他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过去5年,其他产业用纺织品年平均增速超过10%。经编风沙障与沙漠植被恢复技术的推进初见成效;高速造纸网毯等脱水器材的国产化,降低了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生物质纺熔非织造固沙治沙材料,提高了沙漠治理的效果且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产业用数控切割和连接设备与工艺进步,大幅提高了产业用纺织制成品的智能化生产。
  
  二、三届理事会期间协会主要工作回顾
  
  (一)充分发挥"桥梁"职能,积极推进行业发展。
  
  1.组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十二五"之初,协会组织制定的《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自2015年启动行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协会通过大量的行业调研及专题研究,并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工程院院士、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行业骨干企业领军人物等进行了多次论证,现已形成上报稿,交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审定并拟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形式发布。期间,协会还参与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纺织科技发展纲要"相关内容的编制。
  
  2.借力政策促进产业升级。近几年,协会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制修订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推动行业技术改造,如参与发改委《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工信部《纺织技术改造重点方向》、《技术改造目录》、《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商务部《技术进出口目录》等;对重大产业政策提供行业建议,引导行业发展嵌入国家战略,如参与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5年)》、《2015工业转型升级具体方向和指标要求》等。
  
  3.依托专项推动精准服务。协会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重大专项的制订与实施,如工信部《袋式除尘滤料产业发展与微细颗粒物控制实施专项》、发改委《重点领域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功能性高技术纺织材料》、工信部工业强基《高温除尘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等项目的实施。在协会的指导和推荐下,近几年全行业共有140余个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企业获得国家专项扶持资金超过8亿元,对促进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和支持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过五年来的努力,中产协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7个专业分会、13个示范集群、5个检测中心、21个研发基地(中心)、3个创新联盟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成为协会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行业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
  
  2.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行业技术咨询、参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专项制修订的同时,协会还依托专家委员会,为企业提供各类奖项申报和科技成果鉴定辅导工作,并通过包括"纺织之光"在内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分领域、分专业的技术交流会议等形式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协会每年还评选表彰一批行业科技创新人物和创新成果,并与下游协会广泛开展跨领域科技合作。
  
  3.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行业信息是协会丰富服务内容的手段之一,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时准确、传播力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在经济运行统计信息服务方面,协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利用多渠道行业数据,适时发布运行报告。在全媒体信息服务方面,协会会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并联合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成立了期刊理事会;协会网站经不断改版,访问量逐年提高,在专业协会官网中名列前茅;协会手机报自开创以来,每周以快捷和便利的方式为6000余位读者提供了大量行业简讯,累计已发送240多期;协会官方微信成为了解行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又一重要平台;连续四年出版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发展报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报告》等图书已成为纵览行业发展的资料汇编。
  
  4.加强标准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协会从顶层设计、组织建设、重点产品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实施标准化战略,在《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引领下,充分发挥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会主任单位职责,先后完成了工信部"产业用纺织品标准现状及体系研究",立项及颁布了"产业用纺织品分类"标准等9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项海关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完成了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下达的50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制修订国家军用标准27项,并进行了国家军用标准的系统培训。协会还积极申报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对接中增加了参与度和话语权,并推动产业用纺织品与下游应用领域之间的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对接、宣贯活动。
  
  (三)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产业融合。
  
  1.专业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协会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技术活动,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协同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国际非织造布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外国企业的参与和关注;协会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举办的6场院士论坛,对引领行业科技发展方向,推进跨界交流产生积极效果;协会每年主办的安防、土工、纺粘、水刺、衬布和特种纺织品等专业论坛也各自成为所在领域中极具品牌效应和广泛影响力的活动。
  
  2.产业链融合向深层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特性决定了产业链延伸众多专业领域。跨界交流加强合作,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迅速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协会除与化纤、纺机、棉纺、针织、纺织贸促会等系统内协会和机构形成默契合作外,还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共建"全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联合推进机制,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协会、中国造纸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18家行业组织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为产业用纺织品拓宽应用领域创造了条件。
  
  3.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为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和开拓国外市场,协会主动加强与行业内知名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交流合作,通过组团参展参观、参加国际会议、多边双边交流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国际交流和贸易平台。与美国、欧洲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协会和大学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展会论坛、信息共享、标准互通、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了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4.专业展会突显行业风采。通过二十年的努力,由协会与纺织贸促会和法兰克福(香港)展览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亚洲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展会。2014年第11届展会面积达到35000平方米,比上届增长40%,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海内外展商参展;展会开辟的创新产品/技术展示区,集中展示了行业内重点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并以终端产品展示突显新材料的技术应用成果;32场专题技术报告会,更彰显了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所取得的新成就。
  
  (四)优化协会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以完善制度促科学管理。三届理事会期间,协会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协会发展的规章制度。同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之一,把30余项重要的规章制度编印成册,宣贯执行。协会一手坚持抓制度建设,力求规范运作以形成协会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手通过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强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手段促科学管理。协会还通过党团组织建设推进廉洁型协会建设,坚持会长办公会和协会工作例会制度,凡重大问题力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内控制度保障了协会内部管理成效,同时协会还建立了重大决策检查与制约机制,对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纳入考核,并追究决策者、执行者的相关责任。
  
  2.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产协经过近几年的团队建设,已发展成拥有23名专职人员的服务团队,其中党员占61%,工作人员的男女比例为48:52,平均年龄37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52%;协会在人才选拔中还充分考虑专业配置,形成纺织、化工、材料、管理、经济、统计、外贸、新闻等专业人才的共聚,较好地改善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能力;协会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统筹培养和继续教育,先后送出93人次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内部学习交流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境界。协会领导班子建设也逐渐完善,副秘书长以上管理团队平均年龄46岁,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班子成员善于管理、团结协作,以身作则风气浓厚。
  
  3.协会文化成就员工梦想。一流的协会文化打造一流的事业。协会在"广业与崇德并重、服务与聚人兼顾"的核心文化理念指导下,制定了"融合梦想、赢在未来"的文化建设学习计划,力求用激情点燃员工梦想,用责任践行人生价值,努力实现整个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人文关怀和归属感让同事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大幅提高,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4.协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行业之兴,协会之幸。三届理事会期间,协会与行业共同成长,其自身服务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协会的经济实力得到较大充实,服务能力和手段得以进一步完善。五年间,协会总资产规模增长455%,年均收入和利润均大幅增长。
  
  三、三届理事会期间行业和协会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中度偏低致使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经历五年快速发展,行业总体规模虽领先于全球,但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仍然不多,行业基础研究、系统研究相对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行业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中端。研发和生产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远远不能满足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
  
  2.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致使产需衔接不尽完善。部分产业用纺织品专用原料和高端装备仍依赖进口,重型织机、立体织造、高性能非织造设备在生产效率、稳定性、智能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行业产品档次的提升。部分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仍较为困难,产业链话语权和下游认知度都还有待于提高,跨领域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仍未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制约行业发展。
  
  3.提品质、创品牌、补短板仍需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大多为中间产品,行业对于品牌的培育和推广认知不足、行动不力,高端产品存在结构性缺失和短板,同类产品进出口的价格差距长期得不到改善。标准及应用技术规范与上下游领域衔接协调不畅,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缓慢,参与国际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制约了行业在"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
  
  (二)协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关系到行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实现突破。三届理事会期间,在行业服务创新上台阶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创新联盟实质性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经济运行分析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国家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以及现行体制下协会发展模式创新、国际化视野下的协会品牌活动等重大事项和问题的突破与解决,仍与愿望存在较大的反差。
  
  2.内部管理制度执行和落实的力度不够。三届理事会期间,协会内部积极建章立制,实施多项工作标准和管理办法,但现有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以现代管理为基本特征的会员企业而言,仍难承优质服务和决定性作用之大任,且在严格的制度执行和落实方面存在偏差,一些分会、公共服务平台在规范和高效地开展工作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协会员工队伍的成长还需要更多历练。协会新人多、年轻人多的特点让我们朝气蓬勃,但工作经验不充足,知识结构不完善也限制了我们服务的眼界;如果不能短时间内刻苦学习、快速提升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那么服务内容创新、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服务只能成为空谈。年轻的新生力量要真正的成为服务行业的栋梁之才仍需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四、对四届理事会的工作建议
  
  当今,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已走上战略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市场来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医疗卫生、结构增强、安全防护等高端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将继续推进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公路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进行环境治理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养老保障,这些都将为产业用纺织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就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1.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体现了行业特点和创新方向。未来五年,随着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与纳米、信息、三维成型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加之纺织基功能性材料和多功能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仿真综合测评系统的不断完善,产业的技术水平将上升到新的高度。随着装备、技术、工艺的升级换代和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系统的普及应用,以及智能化、差别化、个性化制造模式的引入,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水平和在相关领域的替代比例将会不断提升,并拓展出更多新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份额。
  
  2.产业融合实现应用突破。产业用纺织品对纤维性能和装备差别化的特殊要求,需要行业与原料和装备制造业紧密合作,共同进行差别化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产业用纺织品需求多样化和小批量的特点,需要与下游应用行业打破市场分割的障碍,形成功能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和工程服务一体化的新价值链,创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未来行业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把"补短板"作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突破口。
  
  3.协会建设助推强国梦想。未来五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纺织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协会建设要在新思维、新模式下追求新面貌,树立"持续专注、精准服务、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协会全体员工,应以助推行业发展为己任,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实现协会从成长走向成熟,员工从优秀迈向卓越。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能有机会为行业、为您们服务,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当我们感悟来自您们的认同与支持,所有的艰辛都变得那么的令人欢欣鼓舞。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和会员长期的信任和帮助,所有的感激之情都将化成我们今后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开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